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始建于2011年,为学校转型发展和服务地方城镇化建设而设立的工科学院。目前开设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建造、水务工程等五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省级综合改革专业、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工程管理专业为校级一流专业、校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校级一流专业。从2005年开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来,已为社会输送了14届毕业生共3000余人,土木工程专业2012年开始招生,工程管理专业2013年开始招生,水利水电工程2015年开始招生。现有在校学生1000余人。学院近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省级一流课程5门,校级一流课程10门。毕节市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一流学科(土木工程)1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
学院现有在校生1000余人,教职工43人,其中教授6人(含正高级工程师2人),副教授8人(含高级工程师2人),博士11人、硕士28人,“双师双能型”教师25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70%以上,拥有国家职业资格20余人次。教师主持课题50余项,指导学生课题10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
土木建筑工程实验中心始建于2008年,下设cad实验室、力学实验中心、岩土工程实验中心、建筑材料实验室、手工模型实验室,bim实验室、水工实验室等,设备固定资产产值3000余万元,投资2000万的工程实训中心目前正在建设中。目前已建成使用的实验室有cad实验室、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岩土工程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bim实验室、建筑模型设计室等专业实验室,承担专业实验教学任务。
学院拥有1个校级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学科),1个协同创新中心(喀斯特地区土建类关键技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院士工作站1个(贵州省能源开采与灾害控制院士工作站);毕节市重点实验室1个(毕节山地灾害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学院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铸造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特色团队。积极响应学校学团建设的号召,分院先后成立了法制协会、bim协会等学生社团。
下一步,学院将以新工科建设为目标,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备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学院立足地方对于新型城镇化人才的需求导向,开展岩溶山地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及相应工程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准确识变,落实好实现好立德树人的“精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学院长期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筑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红色基因成为时代新人的鲜亮底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学院的老师在自己的专业课上,用红色建筑、红色道路、红色桥梁作为实例讲解专业知识,将党史故事与专业相结合,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帮助学生树立科技报国、实业报国的志气和决心;针对学业出现困难,学院组建学业督导团,精准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情况、个人状态,然后花费时间和精力精准帮扶,确保四年后,每一名学生以有意的成绩毕业离校;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学院还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如每周组织部分学生打卡红展馆,让学生把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红色基因成为优良品质和健康人格的重要文化标识;每年一次的红色主题的建模大赛,大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艺术创作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切身体会,深入理解红色革命精神以及斗争精神,进一步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引领,让学生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成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与此同时,学院内还开展毕业季音乐节、迎新晚会、迎新篮球赛、学雷锋社会实践活动、趣味运动会、消防安全演练、bim技能大赛等,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推动产教融合,纵深拓展产教的“广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秉承文化建院、质量立院、人才强院、科研兴院理念,立足贵州省岩溶山地城镇化建设,积极拓展大湾区和一带一路新基建,培养适应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服务贵州省城镇化建设高素质土建类专业人才。同时注重科教融和,与西安三好软件有限公司、双山磐石建材有限公司、毕节市高性能混凝土工程研究中心,毕节融达路桥有限公司、广联达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毕节市国土资源局、深部岩土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毕节市科技局,岩溶山地灾害控制协同创新中心、毕节市地质灾害控制重点实验室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共建实践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共建基地;通过大力发展校企合作,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将产教融合推向新的高度,每年组织学生前往工程现场观摩学习,让学生对专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科教促融合 着力夯实学科的“高度”
近年来,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学院高质量建设中的关键牵引作用,积极促进交叉学科融合,切实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结合起来,加大对土木建筑、工程管理、水利水电的扶持力度,同时结合“新工科”建设,申报获批智能建造和水务工程专业,进一步彰显特色、做强优势,让传统优势学科焕发勃勃生机,强化其辐射带动作用;持续优化拓展学科布局,引导优势学科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交叉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学科新增长点,塑造学科建设新特色、新优势。通过科教的有效融合,我校师生在学科竞赛和科研申报中均或好成绩。在国家级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优胜奖1项;在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三等奖1项;在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中,获三等奖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在校级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4篇,其中sci共9篇,ei共2篇,核心共2篇;申请发明专利14项,实用型新型专利共35项;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获省部级及以上立项共20项,获地厅级立项23项,获校级立项共22项。
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好地方经济发展的“先行者”
土建院作为学院“新工科”阵地之一,肩负着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通过与企业和工业界的合作和访企脱岗等方式,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服务和科研项目,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同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学院由于毕业生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因“进入角色快、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广、上得去”,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特别是在学校赵军副校长的带领下,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前往上海利柏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天华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访问后,学院和企业双方的产教结合和深入协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在两家平台就业的毕业生均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五年来,毕业生的年均就业率高达95%以上,为地方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未来,土木建筑学院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立足思政引领、数字赋能、能力导向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土建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紧扣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围绕“富矿精开”,推进产教融合、扩容提质,提升科研水平,坚持聚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水平专业集群、校企命运共同体,注重科研和社会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思路,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与发展任务,正朝着“行业引领、区域一流”的高等院校建设目标凝心聚力、勇毅前行。